2022 年转眼又要过去了,今年和 2019 年一样,对我来说是一个里程碑。那年是考研结束和疫情开始,今年是疫情结束、秋招结束以及毕业中期,决定了接下来几年,甚至整个人生的轨迹。站在 22 年的末尾,我可以说我是幸运的,尽管大家都在抱怨大坏境不那么尽如人意。
再见新冠
2022 年贯穿始终的是疫情,病毒从 Delta 变异成了奥密克戎(Omicron),毒性降低但传播力极大增强。在这种变化下,中国依然实行了严格的“动态清零”政策,这导致这一年里,不是在酒店集中隔离就是被封在学校。终于在 12 月初放!开!了!突然到让我始料未及,前几天人民日报发表的“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文章还历历在目。
过完年回学校的第一周(大概是 3 月初),我直接返回了字节办公区线下实习。刚去了每一周就接到了噩耗:和我一层的一位同学去上海出差后被确诊,我被定义为了“密接”。那天中午 1 点多被通知办公区“只进不出”,等待大白们给我们做鼻拭子,至今都难以忘记那种酸爽的感觉,像是棉棒捅到了脑子里。之后一直在等待处理办法,直到凌晨 5 点才被转运到酒店(下图是凌晨 5 点的转运大巴)。那段时间正好是北京冬奥会和两会举办的时间,也是奥密克戎第一波攻击,我们被执行了最严格的 21+7 的隔离政策,即 21 天酒店集中隔离 + 7 天居家隔离。原本总以为新冠离我很远,直到这次被隔离后才发觉新冠就在我身边。以至于以后每次要扫码(北京健康宝)的时候,我内心里总是本能的抗拒,谁又能说得准我会不会成为那个幸运的“密接”呢?
说来隔离酒店是为冬奥会准备的,酒店环境还是挺不错的。起初只是不让我们点外卖,快递还是可以送的,我就只买了只够一周的快乐水和咖啡,慢慢几天快递也不让送了,快乐水和咖啡火速告急。当然除了物资外,在一个密闭的小环境中独具 21 天,我很清晰的记得刑满释放的时候,我出来呼吸到外面的空气、感受到阳光照在脸上的感觉时,我才发觉自由的意义。
回学校之后(一直到 11 月底),学校基本在封校和半封校的状态之间摇摆。疫情不过带来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寒假和暑假各多放了一个月。这中间还有暑假回家的时候又被作为来自高风险地区的高危人员在酒店关了 7 天,被释放后又喜提 7 天居家隔离,还有寒假回家因为同车厢出现小洋人之后喜提 5+3 天居家(5 天红码和 3 天黄码),赶在健康码退出历史舞台之前感受到了它的全部颜色和温暖。
我们在学校里目睹了各种民间的反抗,程度之夸张令人咋舌。在“二十条”发布不久后,于 12 月出台了“新十条”,放开的速度之快让经过三年疫情洗礼的我有些惊讶。我已经忘记了什么时候核酸变成三天一检,又什么时候变成两天一检,又是什么时候变成一天一检了,甚至已经习惯了洗澡的时候带手机扫码。在这一年里,为了该死的疫情防控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无论是精力还是财力。
虽然我们和“疫情防控”说再见了,但是远还没有和“疫情”说再见的时候,在放开的大潮流下更应该注意保护家里的老人,愿大家都能平平安安。
20221227:大概放开后的不到一个月里,我就莫名其妙的被感染了,到今天刚刚好是第 5 天。关于感染这件事我后知后觉,等到第 3 天的时候我才怀疑是新冠,因为症状并不明显。刚阳的那几天只是感觉全身乏力、心率增快、咽唾沫像吞“小刀片”。由于并没有发高烧,当时觉得可能只是感冒了,后来家里人也被莫名其妙的阳了,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可能被感染了,拿出来抗原测试了下,果然是“弱阳”。看到大家踊跃在朋友圈里秀两道杠,我也终于成为一个小阳人了。没想到被隔离了一年,还是赶在今年结束前被感染了。不过换种角度,又何尝不是疫情被永远的留在 2022 了呢?
你好蚂蚁
今年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秋招。我手里有且只有两个 offers,一个是字节的,一个是蚂蚁的。这两个 offer 都是答辩转正获得的,我本人并没有直接参与秋招,今年秋招的惨烈程度已经从朋友那里略知一二了。本人不才觉得参加了秋招也没什么更好的选择了,不如直接节省点时间去学点更有用的东西。
我在整个研究生阶段有两段实习经历,一个是在字节跳动的 AML 部门,一个是在蚂蚁集团的可信原生技术部。幸运的是,我加入的团队氛围都很棒,我做的事情都是围绕着云原生,在字节是做 GPU 任务调度的,更偏向于上层的编排和调度层,在蚂蚁这边是做安全容器 Kata containers,主要在跟 runtime 打交道,更偏低层,同时因为 Kata containers 是一个基于虚拟机的容器实现,因此还会涉及到虚拟化的内容。最后我选择去了蚂蚁,虽然字节开了一个 SSP 和(差点)无法拒绝的薪资。
在字节
先说说第一段在字节的实习经历吧,大概是从 2021 年 9 月开始到 2022 年 7 月结束,一共 10 个月的时间。我在 2022 年春节前主要在参与机器学习平台的 tob 平台,也就是火山引擎上的机器学习平台。我来的时候这个项目第一个大版本基本上已经做好了,所以我去了之后先写了一个月的单测,后来又参与了针对离线训练的 controller manager 的完善和修改工作。总体来说做的工作比较杂,但是我之前完全没有 k8s 的使用和开发经验,在这三个月我其实对整个 k8s 的架构形成了初步轮廓。
年后回来就从 tob 业务转回了内部平台建设,内容平台在我来的时候其实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从 yarn 集群迁移到 k8s 集群,我当时觉得有点遗憾,毕竟如果从头开始参与这个大工程能有更多的提升吧。内部平台已经进行了三次架构迁移,从最初的 mesos 到 yarn 再到 k8s,在代码层面上能看到非常沉重的历史包袱,同时对内平台开发流程上也不够规范,对代码质量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这点上来说对外的 tob 业务在这方面做的更好,在我参与的短短 3 个月里进行了一次架构调整,一次代码规范重定。尽管重构过程非常磨人,但是当细节能很好的被确定后,对开发的效率我个人认为还是大有裨益的。
字节做事风格是大一统,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好处是专业的人能做好专业的事,同时一项工作被更多人去用,效率更高了,但是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就有更大的概率沦为一个“螺丝钉”。本来内部业务自己要维护调度器、k8s 集群等,但是后来这部分工作被鸡架要走了,我们就成了一个纯业务逻辑维护者的角色,工作内容围绕着提高 GPU 利用率和指标可视化建设。在我看来这件事不够有挑战性,而且我对机器学习也不够感兴趣,这是我最后选择蚂蚁的原因。
蚂蚁直到 7 月才开放实习入职(正常应该是 5 月到 6 月),随后我向 mentor 提出了离职,后来 leader 得知后提前安排了一场转正答辩,这也是为啥我能有两次答辩机会的原因。虽然字节这边的工作方向与我个人规划不太符合,我仍然很感谢字节团队在我背景一片空白的时候给予我第一份实习机会。我非常公正的说,AML 团队氛围非常棒,每位共事的同事都非常务实和出色。
在蚂蚁
从 7 月份之后到现在一直在蚂蚁集团实习,做的事情就比较有挑战性,大部分的问题我之前从来没了解过。我入职的第一天,主管(阿里系一般把 mentor 称为师兄,leader 成为主管)就拉着师兄为我制定了为期两个月的计划:让 Kata containers 接入 DPDK 网络,并把方案推向社区。然后我的大老板就来找我聊,说 DPDK 是性能极致的优化,不走协议栈,在用户态实现数据的传输。我一边尴尬的点头说“嗯嗯嗯”,一边内心疑问三连:啥是 DPDK?啥是协议栈?啥是用户态驱动?比较遗憾的是,因为一些别的原因这项任务现在也没完成这个事情,不过现在我已经对这些问题基本建立了一个大局观念。总体来说,蚂蚁这边的工作内容更接近底层,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Linux 内核、虚拟化等等。
我其实是那种喜欢折腾的人。之前也写过业务,但是每写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进入重复性的“CURD 时期”,我就容器陷入疲倦期。以至于后来我不得不写业务的时候,都尽量用新技术,哪怕是个新语言、新框架。新东西在初期探索的时候总是觉得乐趣满满,但像是学个新框架这种事到最后还是会觉得浪费时间,毕竟会用个“新框架”这件事情上并没有什么好炫耀的。在蚂蚁不断接触这些底层技术,破除舒适圈,能让自己学到更“牛逼”的东西。当然初期面对一大堆概念云里雾里的时候也很痛苦,但是突然有一个时刻,甚至是梦里,突然开窍了之后,那种成就感真的太美妙了。
当然除了工作方向,团队氛围也是我所关注的。我们团队大部分人都是跟着大老板的创业公司(hyper.sh)过来的,已经 3-4 年了。刚到办公室第一天,我就觉得老板本人非常有魅力,或者说有很强的创业气息。团队的工作自始至终有很大一部分围绕在开源社区,之前团队的成功也离不开开源社区,从最初的 runV 到后面与 Intel 合作孵化的 Kata containers。时至今日,主力成员也还是活跃在开源第一线,而且是一个国际化的开源项目。我想这种多元化的项目,哪怕在中国开源界也是寥寥无几的。我也在积极的拥抱开源,对开源社区有发自心底的敬畏,计算机行业之所以能蓬勃发展,没有一项技术能脱离开源社区。开源社区也能更容易的构建个人影响力,也算是在“不断内卷”的大环境下的一些独特的竞争力。
尽管蚂蚁开的薪资并没有字节那么高,但是做出去蚂蚁的决定时我几乎没有什么犹豫。你问我当真这么笃定吗?在交出三方的那个瞬间,还是小小纠结这件事,不过往事随风,希望这会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尾声
奥对了,今年留下了很多文字,不管是公开在博客里还是在我的知识库里,在落笔的时候才发现很多东西没有真正的理解,写下来再反复润色之后,能让知识体系变得更条理。
在 20 和 21 年终总结连续滑水两年之后,今年算是表达欲爆棚的一年。今年见证了太多的历史了,不光是疫情变为过去式,更是我做了无数个影响深远的决定。我自认为我还算那种遵循内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也很感谢家人很坚定的支持我的每个决定。希望明年一切顺利,那么我们 2023 年再见。